中新网迪拜12月2日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12月1日在迪拜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会上透露,中国政府准备在2025年提出到2030、2035年《巴黎协定》中国自主贡献的新目标及新举措。
“此次对话会人非常多,在座有中国的企业家,有世界各国的企业家,大家能够坐在一起就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危机讨论企业家如何行动,这非常重要。”解振华在致辞伊始表示。
解振华向大家转达了一个好消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国家最关心的是损失损害问题今年有了很大进展,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一共3亿多美金的捐资目标。
“根据公约和《巴黎协定》的要求,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现在又往前走了一步,我们希望这个基金进一步增资,发达国家要作出更大努力。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这么大的成果,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解振华说。
图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致辞。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解振华还表示,这个会议之后要求各个国家在2025年要提出2035年的自主贡献目标,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件事,准备在2025年提出到2030、2035年中国自主贡献新的目标以及新的举措,这是本次大会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解振华强调,政府提出的目标要落实,关键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企业的行动才能真正使我们向目标接近或者达到目标,所以说企业家落实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还要技术创新,这个创新就需要企业在这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只有企业家转变生产方式,把供应链真正绿色化,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解振华提到,最近中美在洛杉矶阳光之乡达成了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这个声明当中,中美要建立联合工作组,工作组的内容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最需要的几个领域:第一个是能源转型,第二个是循环经济,第三个是要建立中国和美国省州城市之间的合作,通过地方政府的合作实现各国政府的整体目标。最后一个是加强甲烷的排控合作,以上都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重点领域。
“但是大家要看到我们的声明里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落实这些行动,必须要有企业家参加,地方政府参加,智库参加。” 解振华强调。
解振华最后表示,非常愿意和国外企业家进行合作,也欢迎各位企业家能够到中国来,在中国开展合作,一起努力实现全球目标,造福子孙后代,企业家的责任是不可或缺的。
本次对话会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完)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高凯)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顺利开幕。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共计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150余人出席论坛。
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举行。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供图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世界贸易组织教席黄建忠当日演讲的题目为“四核四维,双自联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逻辑建构”,他认为中国经济自身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以及中美博弈的胜负。中国的自主性开放应该着重从“双自联动”下手,也就是自贸协定和自贸试验区,两者之间的联动是中国进一步制度性开放的一个突破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教授就“贸易数字化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做了主旨演讲。数字全球化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安全性等问题,数字化甚至影响到人才培养以及传统市场经济。从国际竞争新优势来看,贸易链条的数字化程度,以及外贸主体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从成本、竞争力还是安全稳定等角度来看,对于贸易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通过梳理全球制造业总体发展现状、欧美“重振制造业”背景、美国“制造业回流”表现、全球“制造业回流”案例以及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对我国的影响,认为需要加大替代者的威胁,形成可控的内生力量,预防可能的经济脱钩。
围绕世界经济相关主题,此次学术论坛举行了六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全球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发展”、“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制度型开放”、“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国际金融与投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点评人,针对来自142篇投稿论文优选出的40多篇论文深入进行研讨交流。(完)